在一起,成为更好的你和我
此文也有英文版。
我从小就是周围人眼中的“异类”。
从小学到中学被同学叫过各种外号——“人妖、变态、娘娘腔”,甚至因为喜欢一位同班的男生被发现,在学校被一帮小混混威胁,说男生不准喜欢男生。
比这更糟糕的是,在经历过这些之后,没有人可以诉说,只能自己躲起来悄悄哭,然后慢慢消化。
然而,幸运的是我自始至终都没有觉得自己是那个“异类”,反而认为这是他们的问题。事实和时间证明,我是对的。
后来,认识的人多了,我发现许多来自中国的同志朋友,在成长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有过相似的经历,都曾被叫过各种侮辱性的绰号、都曾在学校遭遇过霸凌,而且都曾感受到相似的孤独。
我们这一代在中国出生长大 孩子,没有多少人有兄弟姐妹,我们都是独自面对着成长的烦恼。而对于同志而言,我们更是把自己是同志的秘密深深藏在心里,不敢向家长老师或同学朋友吐露,只能自己解决那些困惑、恐慌和不解。
这些独自勇敢的背后,是希望被看见、被理解和被接纳的渴望。
来到澳大利亚之后,我认识了一堆志同道合的小伙伴,逐渐感受到什么是“社区”以及“社区精神”意味着什么。
我们都是同志,因为对同志公益事业的共同兴趣相识。因为他们,在这个远离家的地方,我仿佛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“家”,可以不用担心别人的眼光自由做自己,可以放下勇敢和坚强的防备袒露自己的脆弱,获得一份长久以来缺失的归属感。
当然,在做同志公益的过程中,我发现华人同志社区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。最显而易见的一点就是对“性”的讳莫如深,即便在男同志之间也多少有些谈性色变。
在软件上我们似乎很容易询问对方有没有在服用PrEP、最近一次检测是什么时候,但在聚会和饭桌上,我们似乎都有意避开和性有关的话题。
这并不奇怪,我们的文化并不鼓励公开谈论性,因为这是“私事”,只能在私下和亲密的人谈论。这无可厚非,但很多时候,有些人把性和肮脏划等号,不认为这其实是一件给你带来愉悦的事情。
另外一个原因是,我们在成长和接受教育的过程中,没有机会接触系统的性教育。相信对于很多男生来说,如何使用安全套、如何做爱都是从网络上的“非正式”渠道学习来的。
正因如此,海外出生的澳大利亚男同志群体成为感染HIV的高风险群体。我最近还时不时听到有朋友的朋友得知确诊,以及他们辗转打听感染HIV后是否能移民澳洲的消息。
据澳大利亚艾滋病组织联合会(AFAO)数据显示,澳大利亚新增HIV感染确诊病例总体而言正逐年减低,但这一趋势在海外出生的男男性行为者中却不容乐观。
在过去十年中,在亚洲出生的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感染确诊率大幅上升,从2009年的29%增加到2018年的47%。
我们的社区依然面临着来自HIV的挑战,我们的社区需要你的帮助来应对这一问题。
2021 GAM调查旨在对居住在新州的亚裔男男性行为者在预防HIV传播方面的需求进行评估,帮助学者、政府和非盈利组织更好地帮助我们的亚裔同志社区。
调查有简体中文、繁体中文和英语等可供选择,可以在手机上完成,而且所有信息都会保密,可以选择不提供个人联系方式。
澳大利亚社区精神的意义在于,我们守望相助、彼此关怀,伸出援手帮助需要帮助的人。因为我们相信,在一起,我们可以共同塑造一个更好的社区,在这个社区中我们才能成为更好的你和我。
最后,如果你正好在乘火车时读到这篇文章,如果你想为社区做一些举手之劳的贡献,只需花15-20分钟时间填写问卷即可,而且还有机会赢得100澳元的礼券哦!
Garrison Cheng来自中国,目前居住在澳大利亚悉尼。现在一家公共媒体工作,担任记者及制作人,关注澳洲华人社区故事。同时也志愿在澳纽彩盟服务,为华人同志群体提供帮助。如果想认识他,最好的办法就是请他吃顿好吃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