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柜,更是“回家”

此文也有英文版

和许多出国在外的大龄单身男青年一样,我也有过被父母催婚的经历。平时敷衍一下就过去了,但这次却让我和父亲的关系陷入僵局。

那天去和朋友见面的路上,父亲突然给我发了一条很长的微信。平日里他沉默寡言,我出国后和父亲沟通的次数也屈指可数。我以为家里出什么事。

迅速打开阅读完后,原来是一条催婚的信息。大体是说,你老大不小了,是该成家立业的年龄了,周围很多同龄人都已经结婚生子。

然后,给我介绍了具体的相亲对象——有过留学经历、在国内一线大城市有房、家里亲戚互相认识、觉得门当户对。当然,这是一位女生。

我不知如何回复。于是,在饭局上和我的朋友说了这件事。他面露难色,不知该给我什么建议。

他是一位很顾家的孩子,家人也很爱他。但在和母亲出柜后,他的母亲陷入了抑郁,认为是自己的原因才让孩子变成同性恋,后来选择自杀。

母亲去世之后,我的这位朋友无比自责,觉得当初不该向母亲出柜,让母亲独自在国内承受这份压力。很长时间他才走出这份阴影,他现在给年轻朋友的建议是——出柜需谨慎。

确实,对于华人同志而言,选择向父母出柜,我们是从柜子里走了出来,却让父母走进了我们的柜子里。而在目前的中国,这个无形的柜子估计很长时间都无法被打破。

我们身在澳大利亚,可以享受“自由的空气”,过自己喜欢的生活。但对于国内的父母而言,他们需要面对来自亲朋好友的询问,需要面对来自内心的质疑,还要止不住当心远在海外的你的未来。

为什么我的孩子是同性恋?是不是我的问题?是我的教育方式错了吗?质疑自己,这是许多华人家长在得知孩子是同志之后的第一反应。在国内的社会环境下,他们很难跨过这个坎。

这也是我迟迟没有向父母出柜的原因,我担心父母无法得到应有的支持和资源,去科学认识同性恋,了解性取向无法改变,从而最终接受我。

我一位朋友向母亲出柜,他母亲立即表示支持和理解,但让他不要告诉父亲。最近,这位朋友在母亲的建议下正在找形婚对象,希望能在家乡演一场“结婚”的大戏,好向周围的亲朋好友宣告:看,我儿子结婚了。

结婚生子,依然是许多中国家庭对孩子的期望。家人是伟大的,他们的爱可以体谅和包容一切。但谁来体谅和包容他们呢?远在海外的我,感觉有些力不从心。

对于许多留学生而言,出柜要面临的风险或许不仅如此。我的一位留学生朋友在刚来到澳大利亚不久后,就和父母“远程”出柜。他父母责怪是不是在澳大利亚的生活“教坏”了他,甚至威胁要断绝他的经济来源,不让他继续留学。

当然,不是所有的出柜都有着不幸的结局。我听到的出柜故事里有更多的爱和感动。

我有幸认识王妈妈,她说自己是位传统的女人,在得知儿子是同性恋之后,立马从中国飞来悉尼,希望“纠正”他,甚至说出气话,让儿子去跳海。

儿子失踪后,王妈妈想,自己是愿意接受一个同性恋的儿子呢,还是永远失去这个儿子?

她选择了接受。回国后,在同志公益组织的帮助下,她逐渐了解、认识同性恋,最后接受了自己的儿子。儿子去年和伴侣结婚,王妈妈还专程赶来悉尼,给他们送上祝福。

现在,王妈妈成为了一名骄傲的彩虹妈妈,帮助周围出柜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,让他们少经历一些当初她和孩子遭遇的苦难。

我相信,这样的故事越多,我们周围的柜子就会越来越小,最后逐渐消失。虽然很羡慕周围成功出柜的朋友,但现在的我依然不忍心让父母独自踏进柜子里。

对于华人同志而言,“出柜”更多是一个“回家”的过程。在出柜的过程中,让父母了解自己,认识同志,最终接受真正的你。

这个接纳的过程需要许多努力,各家的情况各有不同,在决定向家人出柜之前,不妨多想想,家人和自己是否做好了准备,他们和你是否有足够的支持,是否具备了出柜的条件。

我依然没有向父亲坦白真相,我回信息告诉他:谢谢你为我着想,但如果我和一位自己不喜欢的人在一起,彼此都不会幸福吧?

我希望有一天他们能看见真正的我,我也可以真正的回到一个接纳我的家。


Garrison Cheng来自中国,目前居住在澳大利亚悉尼。现在一家公共媒体工作,担任记者及制作人,关注澳洲华人社区故事。同时也志愿在澳纽彩盟服务,为华人同志群体提供帮助。如果想认识他,最好的办法就是请他吃顿好吃的!